(轉譯自蒙特梭利—天才背後的科學(Montessori the Science Behind the Genius 2007 年) Kevin
譯者前言:
蒙特梭利教育的理論,一直是蒙特梭利教育工作者實施蒙特梭利教育的重要指標,而這本書來自一位曾受蒙特梭利教育訓練的心理學教授(Angeline Stoll Liilard),經歷了自己受訓成為蒙特梭利老師,又讓自己孩子在蒙特梭利學校讀書,也引發她對於探討蒙特梭利教育與現代發展心理學的關連性,誠如她書序中所提及的,蒙特梭利博士的理論,從她的研究中發現與現代的發展心理學所認定最適合孩子學習的模式,都和蒙特梭利的理論並行不悖。而筆者針對本書對於專注能力與人格正常化的研究,試著擷取此段筆者自認理解的部份,拋磚引玉,轉譯分享給蒙特梭利教育工作者,希望能有些助益:
針對蒙特梭利教室相關專注及自律的研究(P.102-P106)
蒙特梭利教室中一個大家熟知的特色,就是蒙特梭利的孩子能夠長時間且深度地專注於他們的工作,蒙特梭利博士本人起初也驚訝於這樣的現象,但很快地她將這樣的現象視為蒙特梭利教室自然呈現的一部份。蒙特梭利博士主張「能夠深度專注於工作的兒童,其人格便會趨於正常化。」意思是說專注會讓兒童的偏差行為漸地消退,孩子也變得更體貼,且對於教室的工作也會燃起興趣。依照她對兒童的觀察,開始專注於工作的孩子,對其他人較為友善且在教室中較能夠正面地使用教具,不會故意打擾他人或者破壞教具,也較能發展自我,較為快樂,在相互尊重和關懷上面也有較佳的表現。兒童發展理論學者注意到專注與自我控制的相關性,能夠專注的孩子表示其自我控制的能力也較佳,而較能自我控制的孩子,從各種向度來看,在社會行為表現上都較為正向而良好,這個研究的樣本是針對82 個幼稚園的孩子,從老師、孩子及家長的觀點來進行問卷研究,這個研究發現,在班上能夠較為專心且自我控制的幼兒,無論在老師或孩子的眼中,都是比較有愛心、溫和且樂於合作、慷慨的人。而這個研究和蒙特梭利早年的觀察不謀而合,尤其在這個充斥電視和電腦遊戲的時代中,更具前瞻性的意義。根據專門研究氣質行為的心理學家Mary Rothbart(譯者加註: 該教授於2000年曾應信誼基金會之邀,來台談氣質與自我調節的關係),專注力和正面的人格特質有相當程度的關係,因為有意識的自我控制在調控自己的感覺和感知他人的感覺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或許因為同樣的理由,自我控抑和評估他人的信念有關聯。
最近有一個研究顯示,在1 到 3 歲的幼兒,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愈長,在七歲被認定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孩子的機率就越高。其它研究也證實了電視對於學前和學齡兒童注意力的影響是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根據我的臆測,電視和電玩讓人全神貫注,人的大腦沒有思考與運用的空間,而蒙特梭利的教具恰巧處於中庸,孩子會受到教具的吸引,而教具本身的操作又需要孩子調節其注意力,才能進行下去。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孩子進入一個新的蒙特梭利教室,會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安頓下來,而電視電玩卻完全不需要時間轉換,孩子可以馬上進入其狀情境中。
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如猴子施以專注力的訓練,猴子變得較為溫和且在行為的改善也有明顯的幫助,所以,這樣的專注力訓練也施於腦傷及注意力缺陷及過動症的人,其腦神經連結的結構也會有所改變,症狀也會獲得某種程度的改善。根據研究,針對靈長類的猴子施以專注力方面的訓練,發現經過專注力訓練的猴子在攻擊性和自我行為調控的能力即便是離開訓練情境後,在其他情境仍有同樣的反應。同時,某些研究是支持蒙特梭利的靜肅帶來的專注和正常化的,是針對靜坐冥想對於專注力的影響也有研究的證據做支持。靜坐冥想可視為一種專注力的訓練。根據研究,一群實施靜默冥想的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冥想課程訓練結束後的數個月(目前仍持續實施靜默冥想),回來做大腦的活動照影,赫然發現其大腦的左半邊活動比右半邊更活躍,這樣的模式(左半腦球比右半腦球活動較高的人,通常較屬於”快樂型”的人格,而且身體及精神狀態也較佳,同時也比較是正向開放的特質,而非封閉特質的)…
結語:
以上這段文章給我的啟示是:
1. 在蒙特梭利教室中,讓孩子練習靜默是重要的課程。
2. 蒙特梭利教室中的專注,是孩子完整人格的前端,不論情緒、行為和學習,都必須透過專注能力來調節自我的感知。
3. 再一次證實,注意力缺陷和過動症和電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專注力的訓練有助於這些症狀的改善。
4. 相較於其他傳統教育的模式,蒙特梭利教育是有治療性及診斷性的特色,因材施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